新浪微博 微信号
用心饮食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半讲堂 > 用心饮食 >

进补的艺术

时间:2017-01-24  作者:周惠民   来源:http://www.bannong.com.cn

有一回在广州中山大学开会,看到校园的一个角落摆了许多珍禽异兽,有白鼻心、果子狸、长短蛇之类,还以为到了动物系,再仔细一看,这里原来是校园附设的餐厅。

观微知著,大陆经济果然有长足进步,也符合消费行为理论的第一阶段表现。根据这个理论,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到相当地步时,消费行为可分三阶段变化,先满足口腹之欲,然后满足购买欲,最后才会从事各种旅游行为。不过,这种西方人发展出来的理论,大概只能说明西方各国的发展过程;到了亚洲,情况就有些不同,亚洲人的消费行为也可分三阶段:第一阶段是吃,第二阶段是吃,到了第三阶段还是吃。

这种现象,倒也不是现代人独有,中国从古代起,就不断地“精益求精”,希望能将“食的艺术”发挥到极致。魏晋时期,中国经济并不发达,可是对食物的讲究却相当奢侈。晋武帝曾经到大臣王济的家中,看到他的食器皆为精美的琉璃,厨子料理的蒸豚(清蒸小猪)味道也鲜美异常,特别询问料理之法,不料,王济的回答是:“以人乳蒸之。”皇帝一听,竟然如此奢侈,就有些不太高兴,“食未毕而去”。何劭也是食毕尽四方珍异,还勉励自己应当俭省,每天菜钱不超过两万钱。北魏的高阳王也是每餐“海陆珍馐,方丈于前”,一天菜钱是当时宰相三年之费。这些都是奢侈之至,不足为训。

但一般人只要稍微有点本事,也莫不想尽办法,吃些不一样的东西,美其名曰“思乡”。南北朝时期,北魏孝文帝将首都迁到洛阳之后,招徕许多南方人为其效力, 这些人多住在洛阳城南边,形成一个名为“四夷里”的南方居住区,只有当地可以买到鱼鳖等水产,价钱当然也十分昂贵,所以当时流行的说法说“洛鲤伊鲂,贵于牛羊”。

鱼肉比牛羊肉贵,可是购买的人仍然不少,要是买不起,还有天神相助。西魏时,有一个名叫陆政的官员,是个孝子,因为母亲是南方人,没事爱吃鱼,陆政却买不起,屋旁突然有水涌出,泉中还有鱼,解决了陆政的难题,当然也饱了他妈妈的口腹之欲。至于张翰,看到秋风起,就想起莼菜、鲈鱼,连官都不要做,还说“人生贵适意”,可见有多好吃了,如果像他这种人能多一起,社会可能就不会这么乱了。

用乡愁解释口腹之欲的大有人在。身在异地,想吃点家乡菜,倒也合乎人性,可议之处较小;要是始终活在本乡本土的人,想祭祭五脏庙,就必须找个借口,免得落人话柄。最简单的方法,就说是“进补”吧,这个说法是一种方便法门,小孩子“转骨”,要补;女性调气血要补;孟老夫子说“七十者可以食肉”,可见年纪大的人,也要补。但年轻力壮之人,又有何借口呢?没关系,春天到了,喝点春酒调和身体,进补;三伏天,毒蛇猛兽甚多,吃点蛇汤,可以袪毒解热,算是凉补;秋天喝菊花酒,吃蟹,属于温补;冬天一到,更要补。

如果日子真的过不下去,没有东西可以补,至少也弄碗姜汤,放些红糖,解解馋,也算是跟得上社会的脚步,一年四季都可以找东西吃,难怪中国人口众多,大概就是补出来的。只不过,进补就要吃些不一样的东西才算称头,所以一到冬天,飞禽走兽竞相走避,免得都到方丈前碰头,但是象何劭及高阳王这样的吃法,还需要进补吗?

——图片由瓣秾员工绘制,未经同意不得引用

推广可持续生活方式,倡导农耕文化
农,代表了自然和感受能力,了解培育生命的感觉,观察生命的循环
Copyright 2014-2018 BANNONG.COM.CN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京ICP备14048317号-1
本站关键词:有机食材,生态旅游,农耕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