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微博 微信号
之道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半讲堂 > 之道 >

心地清净

时间:2016-11-10  作者:觉具法师   来源:http://www.bannong.com.cn

乞食,是佛陀时代印度许多修行人的生活方式,也是当时社会一种普遍的习俗。僧团住在离城市或村落不远的郊区,一来远离人群的喧闹,有利于禅观修习;二来往返村落、城市乞食,也不至于太远而费时费力。入城乞食,是比丘与人接触最多的时刻,除了获得食物正常生理需求之外,还可以借由乞食接触的村民的机会,弘扬佛法,服务人群。不过,这也是比丘感观接受最多刺激与考验的时刻,在六根面对境界时,要保护离爱、染着之心,警觉于贪爱,阻绝贪爱生起的修学方法,所以乞食也是比丘的修行功课之一。由于在佛陀时代只讲究托钵乞食,并末拣择荤素,不讲净秽,乃随缘而食;大乘佛教传入中国,提倡菩萨道精神,为长养慈悲心,改以推动素食而不食肉。中国佛教的全面素食,最初源自梁武帝以世俗的政治力量来“制断酒肉”。梁武帝即位后,积极努力推广《断酒肉文》和《梵网经》,凭借着政治力量,终于成功推动佛教全面素食,自此以后,素食也就成了中国佛教的特色。


产自敦煌的粮食

吃素的意义是什么呢?星云大师认为:“佛教徒吃素,旨在不断大悲种,素食能长养慈悲心,接近道德、有益健康、增加耐力、简单卫生、维护生态等作用,其实修行不需要在‘吃’上计较,能够吃得简单,吃得相,吃得清淡,这样的生活就是最美好的了。”孟子亦云:“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;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。”古今仁人恻隐之心,不忍为一己口腹之欲,而伤生害命,更何况佛门行者,志求佛道,更应当悯念一切众生,不食众生肉,使一切众生皆得安稳,远离怖畏。对于学佛是否一定要吃素?站在佛教的立场上来看,大师认为吃不吃素只是一个形式,心地清净才是最重要的,对于许多无法吃全素的信徒,大部分人选择在初一、十五吃素,或是持六斋日,或是吃早斋,平日可吃“三净肉”,做到“眼不见杀、耳不闻杀、不因我而被杀”等三种态度来吃荤,则情有可原。

中国文化是个重视吃的国家,星云大师对饮食文化的看法是:“一碗慈心粥,胜饮人参汤;一杯清和茶,胜喝琼玉浆;一口菜根香,胜嚼酒肉饭;一念思无邪,胜办满汉餐。”过去吃素,常常被认为会营养不良、吃不饱、容易饿。其实不然,只要吃对食物,也能吃得饱又健康。素食者虽没有摄取内类,但在大豆类的食品中,如豆包、豆腐、豆干、干丝、面肠、面筋、烤麸等食材,皆可取代肉类的蛋白质成分,所以根本不须担心营养不足的问题,倒是无论吃什么,都应吃得均衡,才会健康。现在社会上流行蔬食养生,许多人吃素不一定是因为信仰,而是为了健康养生。对于佛教徒而言,吃并非那么重要,只是为了疗养色身罢了,只要能吃饱,吃什么也就不计较那么多了。许多人因为吃蔬菜,因此身体健康,而且能拥有持久的耐力,大师便举出吃草的动物来分析吃素的好处,如牛、马、大象、骆驼等都是草食性动物,马能日行千里,牛能拉车耕田,甚至骆驼能于沙漠中载物行走,鸽子以豆谷为食,能一飞千里,它们不但性情温驯,而且吃苦耐劳、耐力持久;反观其它肉食性动物,虽有爆发力,却缺乏耐力,猛力一扑,便后继无力了,所以吃素不但可以吃出慈悲心,也可以吃出忍耐力,更可以吃出佛性来。

推广可持续生活方式,倡导农耕文化
农,代表了自然和感受能力,了解培育生命的感觉,观察生命的循环
Copyright 2014-2018 BANNONG.COM.CN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京ICP备14048317号-1
本站关键词:有机食材,生态旅游,农耕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