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微博 微信号
之道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半讲堂 > 之道 >

阳虚体质如何养生?

时间:2017-11-13  作者:刘存光博士   来源:http://www.bannong.com.cn

阳虚体质的养生,原则为“不伤不损阳气”

首先在饮食方面,要切忌生冷寒凉。我们在餐馆点菜,往往先点凉菜再点热菜。凉菜是干吗的?我们中国人喝白酒,白酒为热,以平和白酒的热性则先吃点凉菜。如果你不喝白酒,你为什么要吃凉菜?何况你还是阳虚体质。

寒凉食物对阳虚体质影响非常大。饮料方面有冰镇饮料、冰镇的水果、冰镇的果汁、新鲜的水果和一些蔬菜。较凉的水果有:柑橘、柚子、香蕉、西瓜、火龙果、梨子、柿子、甘蔗、螃蟹、海带,现代人吃螃蟹过瘾。螃蟹是寒凉之极的食物,所以,吃螃蟹时喝点黄酒喝点白酒或喝点温酒,以平衡螃蟹的寒凉。食色,性也,中国人特别讲究饮食之美饮食之乐,如果特别想吃这样的食物,要量少再配适量的温酒;蔬菜尽量不要凉拌生吃,最好开水里面淖一下,或炖或蒸或煮后,再入口。

曾经有一位阳虚体质的病人,她很喜欢吃甘蔗,但一吃又不舒服。我给了她一个建议,把甘蔗切成小段,蒸热后再吃,别有了一番味道。后来她用这个方法吃甘蔗,确实也很喜欢。

阳虚体质的人,避免喝西瓜汁、苦瓜汁、雪梨汁等,这些果蔬性凉,如果再冰镇,便凉上加凉寒上加寒,特别伤阳气。

很多女性朋友每天喜欢吃很多的水果,因为想美容。吃水果对皮肤确实很好,但如果你是阳虚痰湿的体质,吃多水果反而影响脾胃。不仅对皮肤没好处,反而伤到了你的脾胃,加强痰湿和阳气。其次减少盐的摄入,吃的清淡一些。因为阳虚体质的人,如饮食味道太重,便会加重肥胖、肿胀、小便不利或高血压。

阳虚体质的人多吃温热的食物,宜食果品:大枣、核桃、荔枝、樱桃、榴莲、龙眼肉、板栗、腰果、松子等。在干果中最典型的就是核桃!它可以温补肾阳,最适合腰膝酸软,夜晚小便特别多的人,每天两、三个核桃。其次推荐的是胡萝卜、南瓜、山药、生姜、韭菜、辣椒等。肉类推荐羊肉、牛肉、狗肉和鸡肉,都些均为温补肾虚之物。水产类推荐虾、黄鳝、鲍鱼、海参、淡菜等。有两道值得推荐的好菜:韭菜炒虾仁、韭菜炒核桃,它们可以明显地改善阳虚体质。

然后,适当地调整我们的烹调方式。当阳虚体质明显的,做菜最好以蒸、焖、炖、煮为主,这些方法能保证食物的天然和鲜味。阳虚体质的人吃寒性食物或热性体质的人吃热性食物,应选择“焖、蒸、炖、煮”的方法,以平衡食物的寒热之性。

精神层面,阳虚体质的人要保持安静,避免消沉。阳虚体质的人比较内敛,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,顺势而为,不可强行让她兴奋、张扬。如果过度的内敛,就忧郁就悲伤就难以自拔,建议这样的人多增加户外运动,心情不好时多做一些微微出汗的运动;其次多见一些阳光;第三,宜多听轻松愉快的音乐。

阳虚的人容易受惊吓,睡眠轻,敏感,容易兴奋,但很快消沉,心神不定,因为他的元阳不顾,虚阳上扰,根基不牢。这样的人多做腹式呼吸,心沉丹田,让阳气往下潜,潜到肚脐以下这个地带(丹田),来稳定心神。多做一些太极拳、五禽戏、气功,多学一些传统的养生文化,增强轻盈的钝感而不是敏感。

生活起居方面,阳虚体质的人要注意保暖,要多动少熬夜。动而生阳。平时注意关节、腰腹部、颈背部、颈部、背部、脚部的保暖,女性在春、秋季和空调房里,尽量不要穿露肩、露颈、露脐、露腰的衣服。女性爱美,模仿日本、韩国的某些时尚,冬天里上半身,围巾、帽子裹得严严实实,但是下半身呢?你再高的长筒靴能高过膝盖吗?所以,把膝盖暴露在外面。膝盖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位置,它是脚部的三阴三阳,六个筋脉穿过的通道,所以通常中医临床针灸膝盖以下的穴位,针感很难通过膝关节往上传。因为膝关节是筋脉气血的节点,本身就不那么顺畅,最怕受寒。阳虚体质的人,要非常注意膝关节的保暖。

夏天除非太热,可以用点空调,大部分情况少用不用空调。四季转换时,要“春捂秋冻”。只要不伤阳气,不使阳气出现明显的不足,我们的水湿温化就多痰湿就少,气血顺畅,淤血就少,那么子宫肌瘤、卵巢囊肿、乳腺增生,一种有形之物就很难生成。

运动很重要,我们说“动能生阳”。什么运动好呢?力所能及的,感兴趣的运动才能持之以恒。自己不喜欢,强扭得的瓜不甜。宜增强户外运动,多见阳光,令身体跟自然接触,阳气就调动起来,走在我们的肌肤表面,行驶“畏外”的功能,增强御寒的能力。

阳虚体质的人又是干性皮肤的人,如果怕生斑,夏天就挑上午十点以前下午三点之后出门,冬天晒太阳,秋天晒太阳,春天晒太阳,夏天避免中午那几个小时的时间晒太阳。小孩子晒太阳太少影响骨胳的发育,老同志晒太阳太少引起骨质疏松,所以晒太阳是很重要的。

其次不能熬夜,熬夜特损阳气。凡是熬夜的人,有一个共同的规律,临床上看熬夜的病人主看他的脸。一看便是面容憔悴、精神疲惫,因为他的阳气总是调动在上(头面五官),没有潜藏没有调整。熬夜的人,往往看报、看电视、看IPAD、追剧、聊天说话、沉迷于网络,基本上每一项活动都要调动我们的阳气到头面五官。夜晚是让我们的头面五官沉静、休息的时候。该休息的时候,你非要调动阳气,思考、追剧、高谈阔论,乃违背天地之道。

什么叫熬夜呢?以晚上11点为准。冬季晚上10:30左右,不要超过。

从药物的角度我们要补阳,防止燥热。阳虚的人要吃一些比较合适且安全的中药作为养生保健。比如鹿茸、桑寄生、杜仲、肉桂、熟地、人参、黄芪、肉苁蓉等。如果阳虚的人腰痛伴有夜尿频繁,可以用桑寄生、杜仲加一些瘦猪肉,或者用核桃来煮汤吃,又美味又改善体质。中成药有哪些呢?有精贵肾气丸、龟鹿二仙糕、龟丸、壮骨关节丸等OTC(非处方药)药物。

如此这般,不仅能改善阳虚体质也让你的身体机能得到恢复。

阳虚体质的人怎么按照四季走呢?

夏天切勿贪凉,冬天要温补。阳虚体质的人在冬、夏两季容易出现问题。夏季虽然热,但人体的阳气绝非旺盛,仅是外强中干,就是阳气仍赋予肌肤,内脏相对空虚,加上夏天时我们的皮肤毛孔处于一种疏松状态,比其它季节都开放,也比其它季节更伤我们的阳。这里并非说夏天我们要保暖就是要大补,只要不贪凉和少待在空调中就够了。也可以在夏至三伏天适当吃点羊肉、鸡肉等此类温补之品。

阳虚体质的人夜尿特别多,老寒腿发作,周身关节疼痛,宜在冬至和三九天吃羊肉、狗肉、鹿肉,及壮腰健身丸等,北方寒冷地区的老人用电褥、电热毯更好。阳虚体质的人如高血压或失眠患者用电热毯,常会出现口干口苦、血压升高的现象,就要注意了,马上放弃用电热毯。

下面谈谈经络调养。在冬季灸神阙、气海、关元这几个穴位。筋络可以说是人体的天然药库,蕴含着强大的自我修复的功能。世界上很多国家认可针灸。所说,世界各国认识中医是从针灸开始的,这是潮流。人们认识到,过度的治疗,滥用化学药物,抑制了人体的自我调节的功能,会使医学方式出现偏差。而针灸恰恰是避免减少上述的情况。遗憾的是,相比于中药,针和灸处于次要的地位。很多中医院校出现了偏中医轻针灸的倾向。针灸专业的学生分数线一般低于中医中药的专业,正规中医院的内外妇儿这种中医师,只开方药,很少用针灸。对于筋络针灸的认识也较为肤浅,甚至认为针灸就是针灸医师干的事。这可不是这样的。华佗、扁鹊、张仲景都是既能开方子也能扎针也能艾灸的!

阳虚体质的人养生,主要应关注任脉、督脉、背部膀胱经。任脉、督脉分别位于人体躯干前后的正中线。任脉(肚脐眼以下的)神阙、气海、关元、中极,这四个穴位有很好的温养作用。在三伏天三九天,最热或者最冷的时候,选以上一、两个穴位用艾条点燃去温灸这些穴位,每个穴位30分钟,前后5天左右,坚持节气的关键点,灸到皮肤发红发烫不能忍受为准。如果经常拉肚子、大便不成形,可以灸肚脐以上,大约一掌的距离,叫中脘穴。

神阙穴就是肚脐眼,我们可以用一个印币大小的生姜片,上面用大头针扎很多的孔,肚脐上撒一把盐,然后把姜片放在盐上,在上面再艾灸这个姜片。姜有生发的作用,它上面打了很多的孔,艾灸这个烟雾穿过这个孔,通过盐的渗透作用,进入我们的肚脐里面,很好的温阳的功能,对于小便特别多、脚部特别怕冷、女同志的宫寒、输卵管堵塞,不孕不育,通过上述方法是很好的。

关于灸“百会”和“命门”。“百会”位于头顶部,灸百会对于头晕目旋、精神不振效果很好;“命门”位于腰部,对于腰腿疼痛、性功能下降、夜尿特别多的效果好。

在三伏天可以做天灸。天灸重在调节体虚,尤其是气虚、阳虚体质。我们常见病中的哮喘、支气管炎、慢性鼻炎、慢性结肠炎、慢性胃炎、痛经,这些发生在阳虚体质上的病,内科病、妇科病等,都可以选择在三伏天做天灸以改善身体。天灸应一做三年。很多人做过后效果不错,慢性病越来越轻越来越少。

总之,人不能一生病就去吃药,“是药三分毒”,西药尤其如此。药是一把双刃剑,病治好的同时顺带损伤人体的正气。人体有自身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,经络和穴位是人体的天然药库。刺激经络和穴位,就开启人体的天然药库,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。

“针”适合专业工作者,即临床医生。我们到医院,医生跟你扎针。而“灸”适合所有人。只要稍微一学,就能学会。我们常见的是艾条,它跟雪茄相似,把它点燃后,燃烧的这个点对准适合你的穴位。每个穴位刚开始3分钟、5分钟,逐渐增加到15分钟甚至半个小时。选择节气转换的节点,“四立两分两至”(立春、夏、秋、冬,春分、秋分、冬至、夏至)时灸。

凡是季节转换的前两三天灸自己相应的穴位,就可以达到调节体质的作用。艾灸是很好地改善阳虚的方法,最好是季节转换的时间。特别是在三伏天做艾灸,并坚持三年,便能明显地改善阳虚体质。

——根据刘存光博士讲座整理而成

推广可持续生活方式,倡导农耕文化
农,代表了自然和感受能力,了解培育生命的感觉,观察生命的循环
Copyright 2014-2018 BANNONG.COM.CN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京ICP备14048317号-1
本站关键词:有机食材,生态旅游,农耕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