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微博 | 微信号 |
福州之宫巷
明砖清瓦的三坊七巷
屋与屋之意的通道,比街小的叫巷,北方称它胡同,福州有时叫它“弄”。“坊”在唐代与“市”连在一起说,坊是住宅区,市是商贸区,商与住是不能混在一起的。
在大都市里,它们都各自用围墙撞拦,设有进出的门。可以说,唐代的坊,有点像今天的“住宅小区”,围墙内住着一家一户的,只不过当年只贴着地面扩展。 不若今天的住宅楼,即贴地延伸,又向高空发展。
中国的封建社会,建筑的建制和布局都有较严格的规矩,随着时间的推移,权力和经济杠杆的作用,坊内的建筑布局开始有了变化,最后同化在巷和弄的概念里,个别的地方仍保留了防战乱和盗贼的坊门和坊墙。
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中轴线,俗称南街。在南街的西侧有一条与中轴线平行的古街叫南后街。再以南后街为小中轴,福州先民们就地展开了对称又变化的建筑平面布局。西边三条坊巷、东边七条坊巷,又用无数的小巷小弄不规则地贯穿其间。围绕着这古老的花岗岩铺设的小道,历代福州人建起了一片住宅。
有人称它们是树叶。南后街是叶的主脉,十条坊巷是叶的支脉,其余的小巷道便是叶脉的“毛细血管”。这树叶形的建筑结构群,乃名扬中外的“三坊七巷”街区。
宫巷,神仙居处有贤达
在三坊七巷中,宫巷保存的明清时代建筑最多也最完好,占地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宅有十余座,居首位的是林则徐之子林聪彝的故居。现有明代建筑6座,清代建筑13座。在靠近南街的巷口坊巷上,20多年前重修时,设计建设人员将一块并不显眼的花岗岩石镶嵌在坊墙的正中,上刻“古仙宫里”四个字。历史上的宫巷曾因道观寺庙林立而有了仙居的美名,在宫巷小学(现花巷幼儿园)的旧址上,曾经有道观紫极宫等建筑。
曾在这里的沈葆桢,因开办马尾船政,及在保卫和开发台湾上所做的贡献,在历史上留下一笔,他在宫巷的故居也因此得到保护和瞻仰。
1936年,郁达夫在《闽游日记》中记载了他对宫巷的印象:“走过宫巷,见毗边的大宅,都是钟鸣鼎食之家……两旁进士之画框,多如市上招牌,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。”
那么,我于今年4月初踏进宫巷,原因为这里新开辟了一家酒店。从北京直至福州,在京时最高气温是19℃,至宫巷的当天,福州气温已飙至30℃。由机场至宫巷,用的是顺风车。车上的年轻人已是30多岁,因为长得精干,显得比实际年纪小许多。本想来到福州,人人便知茶,但这位先生却对茶没有兴趣。从他那里知晓,福州的肉燕值得一尝。我后来在路边小店里亦食得永泰春饼,虽是小吃,也有简易的美味。
走出宫巷,但望见现代商业也以不同形式兴起。陈年的厚重雅致和现时的轻快活泼,在这里交叉融合,是否给当地的人以及我们外乡的游客们,带来了不一样的快乐呢?
——经福州游学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