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微博 | 微信号 |
有机茶,慎勿贱饮之
本文供由武夷茶而论消费。
从唐代开始,虽没有明确“乌龙茶”这后世广泛传扬的名称,但与之戚戚相关的“武夷茶”却已享誉中原:
唐代元和年间(806-820),古文家孙樵在其《送茶焦刑部书》中提到,“此徒皆春雷而摘,拜水而和,盖建阳碧水丹山(指武夷山)之乡,月涧云龛之品,慎勿贱用之”。
唐末五代年间的状元徐寅在《谢尚书惠蜡面茶》中也说道:“武夷春暖月初圆,采摘新芽献地仙,飞鹊印成香蜡片,啼猿溪走木兰船,金槽和碾沉香木,冰棍轻涵翠楼烟,分赠恩深知最异,晚铛宜煮北山泉”。
武夷茶在唐时已然作为馈赠珍品,供人相与应酬。孙樵的“慎勿贱用之”,说明此时武夷茶味醇而名贵,当为唐时各茶类翘首; 徐寅的“飞鹊印成香蜡片”,则说明武夷茶焙制工艺于此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。
福州林则徐纪念馆珍藏的古代茶具
至宋代,武夷茶已是茶中极品,成为文人雅士争相赋诗的对象。
著名文学家范仲淹《斗茶歌》云:“年年春自东南来,建溪先暖冰微开,溪边奇茗冠天下,武夷仙人从古栽。……斗茶味兮轻醍醐,斗茶香兮薄兰芷。”可见品饮武夷茶是当时文士颇具代表性的休闲活动。
诗人苏东坡在《咏茶诗》中有言:“君不见,武夷溪边栗粒芽,前丁后蔡相宠加,争新买宠各出意,今年斗品充官茶。”作为宋代文人斗茶的“杀手锏”,此时的武夷茶已位列茶中魁首,焙制工艺与外形品味也日臻完善。
武夷山有机茶园
如今,价值观和健康、生态和道德形象出现在生产模式和销售中。这不是突然因内疚而产生的责任感,而是大量信息和生态学家、消费主义者组织的提升意识运动的效果。
马尔库塞(Marcuse)于1964年曾指出:“大多数流行需求需要释放,需要快乐,需要根据广告付诸实践和消费,需要爱他人所爱厌他人所厌,这些属于虚假需求一类。”
到了2002年,联合国开发计划署(UNDP)提供了引人注目的观察结果,每年全球广告费用约是消除全球饥饿,提供饮用水、提供住房和控制传染病的总费用的10倍。
之所以建议饮用有机茶,是因为它可能提供了更多的环境保护,既是消费者的本体偏好,同时也是在享用安全、健康和真正的美好。
——文字引用《乌龙茶百问百答》、《可持续消费、生态与公平贸易》、《Viveret,2002:39》部分内容,图片由瓣秾摄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