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微博 微信号
养心工社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半讲堂 > 养心工社 >

父亲

时间:2017-06-18  作者:郭绍卿   来源:http://www.bannong.com.cn

同许许多多闯关东的人一样,上世纪40年代末,父亲从山东来到小兴安岭西麓一个叫德都(达斡尔族的部落名称)的地方。

父亲有一双大手,厚厚的,非常有力;笔挺的腰板,坚实的肩膀。父亲一个大字也不识,却是一个庄稼好把式。在杂草丛生、茫茫林海,他要靠力气改变生活,他开山劈地,种庄稼。

1950年,共和国最大的枪械兵工厂来到这里,父亲报名当了工人。或是他一字不识,或是为了挣钱多一些,他选择了搬运工。因此,即使在那个最困难时期,家里也没有挨饿,还买了自己的房子。

1964年,家里有了第一个大件,缝纫机,靠父母的辛勤,无论春夏秋冬我们都能穿上新衣服。虽然,父亲没有上过学,却十分关心我们的学习。家里的第二个大件是1965年买的"熊猫"牌收音机,父亲每天早上都要听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。我也跟着他,开始从收音机里学习了。天天听收音机,我可以背下来几乎所有样板戏的大段大段台词,可以背诵许多的毛主席语录、诗词,而且至今不忘。随着弟弟妹妹的增多,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,为了家里更好的生活,父亲除了要上班以外,还利用倒班、节假日的时间,在小城外开荒种地,养猪。

在那个困难时期,每年春节我们家都可以吃上一头猪,那种感觉,现在的人根本不可能想象。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辛勤!为了劳作,父亲买了家里的第三个大件,自行车,父亲手把手教我学自行车的情景,常常浮现在脑海。

除了喝些酒,父亲几乎没有任何嗜好。宽厚正直,朋友来了,他可以大碗喝酒。没有嗜好,父亲一生都是在辛勤的劳作中。

他说,人是累不死的。这也成为了我的座右铭。

如果父亲活着,今年应该98岁了!

——照片摘自网络

推广可持续生活方式,倡导农耕文化
农,代表了自然和感受能力,了解培育生命的感觉,观察生命的循环
Copyright 2014-2018 BANNONG.COM.CN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京ICP备14048317号-1
本站关键词:有机食材,生态旅游,农耕文化